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
新闻详情
首页 >> 廉政论坛 >> 理论视野 >> 新闻详情页  
监督执纪要防止“审美疲劳”——“在坚持中深化,在深化中坚持”系列述评之二
信息来源:句容纪检监察网   2015-04-24 17:05:16 点击数:3020   关闭

  4月20日,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五一期间“四风”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通报了首批112起典型案件,再次拉响廉洁过节、抵御“四风”的警报。
  从元旦、春节到五一、端午,再到中秋、国庆,两年多来,各地纠“四风”取得明显成效,但形势依然不容乐观。尤其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党员干部中出现了疲劳、松劲情绪,认为“挺”了这么久,反“四风”也该歇一歇了;一些纪检监察干部也将面临“审美疲劳”的考验。始终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,当前,显得尤为重要。
  “新鲜感”和“兴奋劲”过后,懈怠思想不可避免袭来——
  防“疲劳”,要树立决战到底信念
  两年多来的正风肃纪,广大纪检监察干部付出了巨大心血。但随着时间和战线的拉长,特别是“四风”问题从明到暗、披上“隐身衣”,给纪检监察干部提出了新的考验,“新鲜感”和“兴奋劲”过后,“疲劳症”与懈怠思想就不可避免地袭来。
  “平时忙,节假日更忙,神经绷得太紧了。”某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干部小王告诉记者,他们室一到重要时间节点就忙得不可开交,所有人都得上一线明察暗访,不仅正常的假休不了,工作强度也远大于平时,有时候真想“歇一歇”、“松口气”。
  也有纪检监察干部坦陈,总觉得纠“四风”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,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也作了总结,没必要再抓那么严、那么紧了,工作中甚至出现了监督检查走过场、用抓违反工作纪律、效能建设等问题来“凑数”的情况。
  较为普遍的是工作主动性问题。一些地方纪委在治理违规公款吃喝、借婚丧嫁娶敛财等突出问题取得成效后,找不到有效抓手,特别是面对如何巩固深化成果、如何确定新的工作重点时,显出疲态,甚至踌躇不前。
  面对问题,不少纪检监察干部表示,反“四风”成绩来之不易,决不能付之东流。要树立持之以恒、决战到底的信念,将纠“四风”工作推向深入。
  也有人指出,纪委忙得不可开交的背后,是党委主体责任的弱化,尤其是一些地方党委存在“疲劳思想”,自己和相关主责部门退居幕后,却让纪委孤军奋战。
  对此,山东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彭小毛表示,党委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者、执行者、推动者,要通过建章立制进一步明确各级党委抓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。
  浙江省杭州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柴国庆介绍说,该市今年将作风建设45项重点任务,细化分解到19个牵头单位。一方面,让主责主管部门切实承担起抓作风建设的主体责任;另一方面,强化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监督责任,从而使市纪委从“大包大揽”中解放出来,腾出更多精力抓好全市面上的工作。
  再好的“招式”用久了,也容易“过时”——
  防“疲劳”,要不断升级战术创新手段
  纠“四风”,方式和手段至关重要。实践中,各地纪检监察机关积累了丰富经验,也形成了一套有效管用的做法,但一些地方却在“审美疲劳”中忽视了“处方”的“有效期”。
  “一到节假日就拎着照相机、摄像机去暗访,或者去餐饮娱乐场所查发票,时间久了,不仅这几张脸容易被认出来,方式方法也显得老套,容易规避。”一名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纪检监察干部抱怨,再好的“招式”用久了,也容易“过时”,自己“审美疲劳”不说,监督效果也打了折扣。
  “比如,你查公车,我就给公车挂私牌;你查发票,我就暂不报销;你查红白事,我就化整为零、分期分批;你查公款送礼,我就改送电子购物卡……”另一名经验丰富的“老同志”举例说,当前“四风”问题以更隐蔽的形式出现,不更新监督手段,难以剥下“隐身衣”。
  不仅监督方式方法易被“掌握”,时机选择也少有秘密可言。杭州市下城区纪委副书记杨晓萍介绍说:“一名基层干部曾告诉我,他们已经摸清纪委监督检查的规律了。比如,年前必查公款吃喝,开年必查工作纪律,节假日必查公车存放,所以到了这些时间节点,他们肯定要作下‘准备’的。”
  魔高一尺,道高一丈。四川省宜宾市纪委副书记、监察局局长余继红建议,一方面升级战术,坚持集中检查与专项督查相结合,加大有针对性的暗访督查力度,变“大面积”、一般性检查为“精准发力”式督查;另一方面创新手段,特别是注重引导群众借助微博、微信等新技术平台,实现实时监督。
  “希望能统筹使用监督力量,有效发挥公安、税务等单位的‘专业优势’。”彭小毛表示。
  处理起来遮遮掩掩,不把抓早抓小当回事——
  防“疲劳”,要强化问责层层传导压力
  查处数据攀升,其原因固然有多个方面,但问责的不到位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点。
  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直言:“追责处理不痛不痒,处理力度与群众的期望还有相当大的差距,有时给人以爱捏软柿子的质疑。”
  据他观察,一些地方处理“四风”问题往往偏软;个别地方甚至存在处理同一类型问题看单位、看人“下菜”的情况,对一些“强势部门”往往“高抬贵手”。
  “问责偏软,固然有相关制度规定操作性不强等客观原因,但主要还是主观原因。”一位来自某地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的同志告诉记者,一方面,一些地方党委对违反“四风”问题的处理遮遮掩掩,怕抹黑地方形象;另一方面,一些纪检监察干部甚至是领导干部,不把抓早抓小当回事,片面认为只要不是贪腐问题就可从宽处理,甚至为出现“四风”问题的干部说情、打招呼,导致惩处不严、处理不到位、震慑效果不好,一些问题“树倒根在”。
  也有人认为,处理重了容易得罪人。特别是在基层,大家都在一个院子办公、一个食堂吃饭,低头不见抬头见,抹不开面子,问责只能流于形式、走个过场。
  对此,柴国庆认为,问责决不能走过场。对苗头性、倾向性问题要露头就打,严肃问责;对典型问题要实行“一案双查”,既要追究当事人责任,又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;建立问责案件通报机制,点名道姓通报曝光,形成有力震慑。
  福建省南平市纪委干部谢琦表示,作为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,各级纪委必须坚守责任担当,加强执纪监督和惩戒问责,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。
  “一抓到底,咬定青山不放松!”四川省广安市纪委副书记张超建议,要通过强化责任追究来层层传导工作压力,保证“四风”整治常态、长效。(记者 瞿芃)